问题是,开征物业税(房地产税)或其他财产税,在眼下还处于雾里看花阶段,而并非中国的现实。
不但一点也不像公共财政,反而回到原来传统的行政命令,权力主导一切的模式上去了,这是中国最大的危险。时代周报:如果说月饼税给人一种无孔不入的感觉,那么,加名税就给人一种费尽心机的感觉了。
但我们还没有看到,官方和民间、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化的互动关系。时代周报:我们从加名税中就可以看出这种随意性。李炜光:加名税的问题可能更严重,它涉及征税权力的扩张,而且它显示出时下税收决策的某种混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已经成为决策者无法完全忽视的一种力量。某一税种征收不征收、怎么征,在决策上应该有一个法律程序,至少该有一种态度:要尊重公民对个人财产的所有权,要和国民被征收者有一个有法律程序保障的商量。
可是,在可行性还没有论证的情况下,地方就已经要推出这个税种了。时代周报:如你所说,征税权应该属于全国人大,可是在1984年和1985年全国人大有两次授权,征税权就划归了国务院和相关部委。(2)廉租房和公租房项目中,配套10%-15%的商业设施,用于出售,可以回笼部分资金。
合作社既是市场主体,又是政府提供一定保障的对象,比较便于规范过去的经验证明,美元贬值曾促进了美国贸易逆差的减少。第二,美国货物贸易巨大的逆差并没有改变。奥巴马政府有一个国家出口倡议战略,让美元贬值是实施扩大出口战略的有效手段。
当然,欧元升值的走势,会因为希腊等国家的债务问题而不时地受阻。而美元贬值符合美国增加出口的需要。
货物贸易逆差从1985年的1177亿美元,减少至1991年的668亿美元。美国减少预算赤字的紧缩型财政政策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使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减弱。这些担忧使市场抛售美元,美元汇率必然走低。美国国债上限的问题已暂告一个段落,但美国主权债务的隐忧并没有解决。
发生资产组合变化的原因是美国国债持续增加,由此产生对美元信心的跌落。美元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呈贬值趋势。美元兑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指数,从2010年8月76.18下降到2011月8月的69.28。美元的国内强势地位使美国的物价可维持在低位,这就是美联储使美国通货膨胀在30年内保持年均3%的原因。
全球市场将会发生从持有美元转化为持有欧元、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或挪威克朗现象。美联储超乎寻常的举动,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美国的超低利率还将维持一年半。
美国政府被国会授权可以到2012年12月31日之前,最多可增加2.4万亿美元的债务额度,这将使美国的债务上限超过16万亿美元。2012年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将超过100%以上,财政赤字GDP的比重接近10%。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2011年6月份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比5月份增加了21亿美元,为675.75亿美元,是2011年上半年货物贸易逆差最高的月份,而6月份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比5月份减少了1亿美元。市场预计1欧元将兑换1 .5美元。美元在国际上维持弱势地位可以促进美国的出口。作者是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进入专题: 美元贬值 。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利息差,必然促使全球投资者寻找高利率的货币而打压美元。目前,美元在国内依旧有很强的购买力,根据美国劳工部7月的数据,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在过去的12个月内为3.6%。
1985年至1991年美元贬值达到40%,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也大幅度减少。与美国相反,目前欧元区为1.5%,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
决定美元贬值有三大因素:第一,受美国主权债务不断上升的影响,全球投资者调整资产组合中的美元比重,尤其是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投资者、主权财富基金和国家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重将下降。今年5月至8月该指数分别为69.85、69.76、69.34和69.28。
美国庞大的债务使市场对美国的偿债能力产生怀疑。虽然美国政府没有干预外汇市场,有意地让美元贬值,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干预外汇市场等于认同美元贬值。
虽然美国政府在公开场合一直声称,强势美元有利于美国,但是实际上采用的是让美元在国内维持强势,在国际上维持弱势地位。由美国货物贸易巨大逆差出现的经常账户逆差,产生了美元贬值的压力所以,尽管改革有成本,但不改革,同样需要支付成本,而且,需要支付双重成本,一是经济现存问题堆积和恶化的成本。其次,维持汇率稳定关系到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保值问题。
同样,当初的国企改革也是因为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大面积亏损,最终导致从国企到相关国家部委的改革。故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提高存准率来吸收流动性,但存款准备率的提高不是无限的,假如通胀持续下去,最终还得通过发央票来回收流动性,故届时央票的招标利率还得参照市场利率水平。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难以推进的根源,还是来自升值对部门利益的冲击。其次,从地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的利益看,低利率有利于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一旦存款利率可以上浮,则贷款利率也会相应上浮,这就会提高他们的债务负担和未来的融资成本。
再来讨论一下汇率市场化为何迟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理论上确实能给企业带来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以及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好处,但实际操作的结果是进口用人民币结算与出口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大致是9:1,出口贸易之所以很少用人民币结算,这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谈判中的弱势地位以及现有的出口退税政策有关。
第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形成的债务将在今后几年到达偿债高峰,而地方融资平台可能造成的坏账规模究竟有多大还很难估算,如果部分贷款不能如期偿还,这也将触发对现行银行信贷机制的改革。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开放,不允许境内投资者通过正常渠道投资海外证券,国际板就跃跃欲试。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约为2853.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少用外汇434亿美元,考虑到第二季度外贸规模超过第一季度及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因素,简单推算上半年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原因将导致外汇储备多增850亿美元左右,或占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的近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上升至8.25万亿,余额大约在7万亿以上,这使得银行的基准利率约束性不断减弱。
绕过金融改革的代价远超金融改革成本这些年中国的金融创新还是在不断推进,但这些金融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尽量不去冲击现有的利益格局,或者说当某个政府部门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去规避触及另一个部门的职权。维持现有汇率形成机制不变,首先还是出于对出口部门保护的目的,目前出口部门对就业的贡献还是非常大,人民币升值显然不利于出口,更不利于就业。
对外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管制改革等,但这些理论上和舆论上都支持的改革举措却迟迟未能推进。由于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超过10%,财政收入更是高速增长,金融部门的风险防控能力也大大加强,这就使得改革的紧迫感有点缺失,导致理念上认同改革而实际却不作为的倾向。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创新举措。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试图绕开外汇体制改革的创新,终究还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